首页 资讯 正文

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

体育正文 243 0

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

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

  5月25日,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(jítuán)的小记者跟随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(chuánchéng)人吴巧玲了解剪纸技艺。

  本报记者 柏桦文(bǎihuàwén)/图

  “老腰鼓打起来,热腾腾的羊肉端上来,欢迎全国各地朋友们到我们横山来……”5月25日(rì)一早,随着(suízhe)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正锋的三弦声响起,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陕西(shǎnxī)馆热闹(rènào)起来。展馆门前站满了举着手机拍照的观众,还有许多孩子席地而坐欣赏表演。

  “这好像就是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里的那种说(shuō)书吧?”“老师,您手里是什么乐器?腿上那个呢(ne)?”表演刚一结束,许多观众便围住高正锋提问。面对大家的好奇,高正锋耐心地(dì)一一解答。

  “陕北说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最初是用陕北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、故事,后来吸收了秦腔、道情、信天游等曲调,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式。”说起陕北说书,这位来自榆林市横(héng)山区的民间艺术(mínjiānyìshù)家滔滔不绝(tāotāobùjué),“在我们当地的庙会上,说书人经常(jīngcháng)一说就是两三天,很(hěn)受老百姓喜欢。这次来表演我很高兴,希望能让更多外地(wàidì)观众了解这门民间艺术。”

  说话间,嘹亮的子长(zizhǎng)唢呐声在场馆里响起,高亢激昂的曲调(qǔdiào)频频收获现场观众的掌声。

  展馆中央,旬邑彩贴(cǎitiē)剪纸的(de)展台前,十几个(shíjǐgè)挂着“小记者证”的孩子正在听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传承人吴巧玲讲解剪纸技艺的发展演变。“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旬邑彩贴剪纸则(zé)是在传统的单色剪纸基础上(shàng)创新发展而来的。创造这种剪纸方式的,是一位被称为‘剪花娘子’的老奶奶——库淑兰……”吴巧玲说。

  在吴巧玲的指导下,一张张彩纸在孩子们的手中(shǒuzhōng)变成了色彩鲜艳(sècǎixiānyàn)且极具想象力的图案——蝴蝶、花朵、飞机……

  看着孩子们的作品,吴巧玲笑着说:“非遗要(yào)传承发展,一定要创新,表现内容应该与时俱进(yǔshíjùjìn)。”

  神木泥塑展台前,另一组(lìngyīzǔ)小朋友正在体验“捏泥人”。

  “刚才那些吹唢呐的(de)人,吹的时候每个人的脸(liǎn)都是鼓鼓的。你看,这个吹唢呐的泥人,它的脸也是鼓鼓的,好逼真(bīzhēn)!”一个小朋友举起沾满泥土的手,指着展台上的泥塑《黄土风情》对同伴说。

  “深圳有些潮湿,会(huì)不会影响这些泥塑成型?”一名(yīmíng)来自深圳福田实验小学的学生问道。

  “这是富含矿物质的(de)天然红胶泥。为了让成型后的泥塑更加坚固、耐存放,这些原料都是添加了棉絮并经过多次捶打加工而成的,只要不泡在水里就没有问题。”神木泥塑(火判官)非遗代表性(dàibiǎoxìng)传承人王耀平笑着(zhe)说,“你们懂得可真多(kězhēnduō)!”

  来自深圳教育报刊总社有限公司的领队老师余博告诉记者(jìzhě),正在进行非遗(fēiyí)体验的是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的小记者。5月24日,他们已经探访了(le)一部分展馆(guǎn)。“今天也是收获满满!感谢(gǎnxiè)陕西馆负责同志和各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。希望孩子们通过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,能更多地了解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。”余博说。

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